第一百六十五章:初见成效,震惊朱元璋-《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片刻后,抬头,诧异道:“这真是土桥村村妇织出来的布?”

    他可不是不了解民间的当权者。

    跟随朱皇帝打天下以前,他也是并不富裕的穷读书人。

    大多时候,穿的就是村妇纺织的土布。

    土布什么质量,他是很清楚的。

    纺织出来的成品土布,厚薄不均匀、还会有很多线头……

    总之无论是品相,还是质量都不行。

    “这匹布的质量,都快赶上江浙地区的中等品级棉布了。”

    他府中家丁做衣服,采购的就是江浙的中等品级棉布。

    年年都是如此。

    虽然他不穿这种布料,做成的衣服。

    但很清楚。

    “确定,这是土桥村村妇纺出的布,不是弄混了?”

    毛骧笑道:“韩国公,绝对没有弄混,这就是土桥村村妇纺出的成品布。”

    “并且,价格还比江浙同品级的布,便宜了三成,这样一匹布,江浙货卖200钱,土桥村只卖140钱左右。”

    “利润呢?土桥村有多大利润?”李善长急切追问。

    ‘这肯定不能告诉您。’

    毛骧腹诽着,脸上却堆满笑容,摇头,“我们这边,暂时尚未查到土桥村的利润。”

    失望之色一闪而逝,紧接着,李善长笑道:“毛指挥使赶快去见陛下吧。”

    “韩国公,告辞。”

    望着毛骧进入御书房,李善长喃呢道:“如今,皇帝极力想要朱四郎帮他分忧,是时候,该关注这个人了。”

    话罢,李善长直奔胡惟庸官房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御书房。

    马秀英也在。

    和朱元璋一起,仔细端详摆放在御案上的雪白棉布。

    朱元璋用力拉扯布料一角,诧异询问:“这真是土桥村农妇纺织出来的?她们是怎么提升品质的?这样的布,他们卖多少钱?利润几何?”

    “禀陛下,朱四郎把擅长纺线的集中起来,专门纺线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据一些野史记载,秦国制作兵器的工匠,就是这样,做一件东西,分为数个步骤,每个人只负责一个步骤……”朱元璋点评道。

    老四这个混球,肯定是从一些野史上读过这方面的内容。

    皇宫内,就收集了大量没有经过官方,或者名家大儒认定的书籍。

    比如一些小人物,识字工匠写的书籍。

    经过土桥村纺织验证。

    如今看来,这件事应该是真的。

    如此,朝廷的匠作监,是不是也可以小范围的试一试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朱元璋琢磨之际,毛骧继续汇报着,“土桥村的布,比江浙布便宜了三成,140钱就能买一匹,根据土桥村锦衣卫传回的消息,他们每匹布的利润,大概有四成……”

    “什么!”朱元璋惊的抬头,“卖这么便宜,还有四成利润?那他们的竞争力岂不是很大?”

    马秀英也一样。

    毛骧点头,“根据臣收集到的消息,土桥村决定,今年在村里的坡地、旱地种植十亩棉花。”

    这还是燕王担心搞得规模太大,朝廷眼红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内容,他选择性帮忙隐瞒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起身来回踱步,小声嘀咕:“不久前,他们的粮食,以高于往年秋收六成三的价格出售,现在布又这么便宜,利润这么大。”

    说着,突然转头,询问:“知不知道,他们能分到多少钱?”

    毛骧对这些了然于心,忙答道,“朱四郎已经和村民商量出一个具体分红方案了,这次的钱,全部分红。”

    “朱四郎家这次不参与分红,每家每户,可以分到一两五银子。”

    嘶!

    毛骧的声音尚未落下,朱元璋倒吸凉气的声音响起。

    接着,又开始踱步,“普通农户,一年到头,风调雨顺,省吃节用,能存一两银子就了不起了,他们这还没真正开始搞乡土村社建设,只是囤积粮食、卖了五十匹布,就能分这么多钱?”

    “老四现在是不是小母牛上天,膨胀的不得了了?”

    “看来咱真该找个机会,去看看了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