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实在是,这些孩子的品行、学习能力惹人眼馋。 另外,也有点私心。 想给家族子弟,留一点恩泽遗产。 这些孩子将来学有所成,开药铺行医,总是需要药材的。 一样的药材,有这份栽培恩情,孩子们肯定会照顾一下王家。 即便有一天,王家败了。 他的子孙,如果出了有学医天赋的,这些孩子,肯定也会栽培关照一二。 只要他栽培的弟子,品德好。 人心换人心,这笔恩泽遗产,就能留给后代子孙。 王老先生的私心,朱棣知道。 人有私心,太人之常情了。 王老先生能看重孩子们,他和妙云虽然为分别,有些难过。 却也高兴。 这证明,他们的教导没错。 守品,行美德,虽然在这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,看似吃亏。 瞧,就是有人看重这些。 王老先生既然要给子孙留一笔恩泽遗产,就一定会用心培养孩子,尽心竭力对待孩子。 倒也不怕孩子们出去受苛待,学不到真本事。 没真本事,将来怎么互利互惠帮助王家? 这点浅显道理,他懂,这位活了这么久的老先生,肯定更懂。 …… 饭后。 朱棣和王老先生在堂厅等着叔伯婶子们。 方孝孺出于好奇,依旧赖着不走。 很快,叔伯婶子们,陆陆续续都来了。 朱棣指着方孝儒,率先开口,“各位叔伯,这位是方县令,大家肯定已经知道了,这次他带来了孩子们童生考试的成绩。” “除了几个年纪最小的孩子,咱们村其他孩子都通过了童生考试。” 闻言,叔伯婶子们纷纷激动笑了。 朱棣又补充道:“没过的几个,其实也可过可不过,方县令来征询我和大丫的意见,我和大丫决定,让最小的几个小家伙,缓一届,下一次再考。” “他们年纪还小,不着急,咱们都是庄稼人,都明白一个道理,禾苗拔一下,看着‘长高’了,可用不了几天,苗子就会枯萎,孩子们学习也是一个道理……” …… “好了,现在大家决定,谁家愿意让孩子,跟着王老先生学医。” 他得把这些情况告诉叔伯婶子,免得叔伯婶子留下遗憾。 “四郎,俺家民丰回家后,就念叨着,想和王老先生学医。”刘三叔举手。 朱棣招了招手。 刘民丰小跑来到朱棣面前。 “真的想去学医?” 小家伙点点头,“师傅,我听师娘讲神农尝百草、还有神医华佗……” “今天跟着王老先生采药,我感觉比坐在课堂内读书,更容易理解……” 朱棣笑着摸了摸小家伙的脑袋,“去,给王老先生磕个头。” 正式的拜师礼,肯定要去江宁才会举行。 他现在走不开。 但他身为师傅,亲手把孩子交给王老先生,这是责任。 将来王老先生万一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,他就有名正言顺的资格,讨要公道了。 小家伙点点头,走到王老先生面前,恭恭敬敬叩首。 老先生也明白朱棣的意思,没有阻拦。 叩首结束,扶起刘民丰,笑呵呵拉到身边。 这个小家伙,今天带出去,他就相中了。 果然是缘分! 这趟土桥村之行,千值万值了。 朱四郎家的出诊费,他都不收了! 朱棣又看向众人。 苏四叔脸红红的,满脸不好意思,牵着春晓的手走出来,支支吾吾:“四郎,春晓想去学医术,王老先生能不能收个女娃娃?” 朱棣看向王老先生。 王老先生有些为难。 自家女娃也就算了。 可别家的…… “朱先生,不是我不收,可女娃学了,也不能行医,朝廷太医署,就不会让女子接受考核,没有行医资格,学了也……”王老先生无奈摇头。 他虽然没仔细关注这几个女娃。 但也留意了。 这个叫春晓的女娃,也挺不错的。 朱棣微微皱眉。 见春晓失落低下小脑袋,心中不忍,随即笑着招手,春晓低头走到朱棣面前,低声失落道:“师傅,算了,春晓跟着您和师娘学知识。” 朱棣笑着揉了揉小姑娘小脑袋,笑问:“为什么想学医术?” “我娘会接生,我就想,如果我会医术,又学会我娘接生的手艺,昨晚,我就可以帮师娘接生了。” 王老先生诧异看着春晓。 朱棣却十分感动。 这小姑娘,肯定是昨晚听妙云疼的撕心裂肺,所以今天听说有学医的机会,就动了心思。 女孩子学医,真的是个很不错的出路。 很多女性疾病,以这个时代的开放程度,男性郎中其实并不方便。 “朱先生,老朽愿意收春晓这个弟子!”王老先生突然主动开口,“小姑娘刚才说的产婆和医术结合,是个很不错的想法。” 他不知道,同行,或者医家先辈们,有没有想过这些。 但从未出现过这样专门的职业。 这个职业是很有前途的。 是能避免很多生产突发状况,挽救很多生命的。 他收个徒弟,开医家先河,同时还可以拯救生命,这是行善积德! 为何不能尝试一下呢? 或许将来,史书都会用只言片语,把这件事记录上去。 把他的名字记录上去! 春晓顿时惊喜抬头。 朱棣笑着催促,“去给王老先生磕个头。” 小姑娘忙高兴跑过去磕头。 …… 最终只有春晓和民丰两人愿意跟着王老先生学医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