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不至于把土地出卖给地主,沦落到贫无立锥的地步。” 村社合作,绝对是这个时代农民,最好的途径。 农民的资源性财产就是村庄的土地,想过好日子,就必须把这部分资源,高效利用起来,彻底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力! 唯一要解决的,就是公平合理的分配。 “各位叔伯婶子,你们看,愿不愿意?” 朱棣话音刚落,八叔一拍大腿,率先起身。 “俺决定跟着四郎干了!” “俺信四郎!” “俺也信四郎!” …… 整个过程,无一人犹豫。 之所以如此,源自于信任。 而这份信任,来源于朱棣和徐妙云,日常的点点滴滴。 办学堂、徭役期间朱棣主持分工合作、卖鱼…… 大大小小,点点滴滴的事汇总在一起,才让朱棣提出这个建议时,所有乡亲没有任何犹豫的选择信任。 不过,朱棣真没想到,大伙儿会这么信任。 原本,他还准备让大家回去好好想想。 “各位叔伯婶子,要不,再好好想想?” 八叔顿时瞪眼:“想啥?你四郎啥样的人,咱们大伙儿用眼睛看,用心品出来的!” “要是连你,俺们都不信,不敢豁出去拼一把!” “活该俺们一辈子受穷!” 八叔看的很明白。 这就和当年造反一样。 这就是土桥村的一次巨大机遇! 就好比,蓝玉跟了朱元璋,将主张定边追随陈友谅。 跟对了人,人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! 他信四郎! 同时有种强烈预感,如果土桥村错失了这次机会! 所有人都会后悔一辈子的! “四郎,俺们不考虑了,就跟着伱干!” “对,俺们就赖上你了!” “你不答应都不行!” …… 朱棣被几个年轻人的话,逗笑,抬了抬手,等众人安静下来,深吸一口气,看着乡亲们,“那好!这个带头人,我当了!” “接下来,咱们就按照各家的土地、大牲口、织机这些家产,进行入股。” “每亩水田一股,每亩旱地……” …… 为了让乡亲们算清自家的股份。 朱棣带着大家,直奔学堂,并且把各家学过数术的未嫁大姑娘,也叫到学堂。 让这群学会数术的孩子,帮家里大人计算。 孩子们,第一次得到了施展学识的机会。 一群叔伯婶子,看着自己孩子,在沙盘中熟练演算统计,乐的合不拢嘴。 更加重视读书同时。 也总算明白,朱棣和徐妙云说的,女孩子学会数术,也是一笔嫁妆这句话。 有这本事,嫁出去,在婆家,还能不被重视?还能受欺负? 当天下午。 一只信鸽从村东林中深处飞出,带着消息,直奔金陵城…… 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