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157” …… “283” 朱棣从最后一行麦陇走出来,站在稻田和麦田分界线上,笑了,“这块地,种了300粒种子,283株发芽成长,是个好兆头!” 不错的发芽率,初步证明,玉米对大明时期的气候,适应的不错。 现在,他才更有底气,给乡亲们一个惊喜! …… 心情极度愉悦中,干活又好又快。 临近中午。 日头高悬。 气温越发闷热时。 朱棣已经把水稻田清理了好大一块。 田边,累积了一堆堆杂草。 “四郎,收工回家吧。” “四郎就是能干,一上午拔的草,比俺们两个人都多!” …… 这时,乡亲们也陆陆续续收工回家,经过朱棣的田边,看着清理干净的稻田,以及整齐堆在田边的野草,哪怕早见识了朱棣干活麻利,还是不由纷纷惊呼夸赞。 朱棣笑着打招呼同时,从田里出来。 在水渠边,把手脚洗干净。 又从野草中,挑选了一些大黄、小黑、小蠢货喜欢吃的野菜、野草。 收拾妥当后,和乡亲们聊着天,回家。 刚进院子…… 香味扑鼻而来,争先恐后,蜂拥窜入鼻孔。 徐妙云听到动静,走到门口查看,看到朱棣时,顿时笑了:“饭马上就好。” 朱棣把一部分草添到马槽,笑着询问:“做什么好吃的了,光闻香味儿,我都要流口水了。” 闻言,徐妙云莞尔一笑,“孩子们太皮了。” “我们不是去荷塘边练字吗?” “练字休息的空闲,他们就编笼子捕鱼。” …… “放学时,一个个都给我塞他们抓到的鱼。” …… “我做了荷叶蒸鱼。” 朱棣笑着走过去,进屋。 徐妙云把毛巾、皂角准备好,含笑转身去灶台,同时询问:“庄稼长势好吗?” “好!”朱棣一边洗漱,一边高兴笑道:“不出意外,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,对了,我也有件好事分享……” 第(3/3)页